2025年4月20日

2025年4月7日

診間問答:第5集 吃這藥物會上癮嗎?

C:代表個案
Dr:代表醫師
經過一段時間的詢問病史之後,到了討論藥物的時候,個案需要幫助抗焦慮、抗憂鬱、以及睡眠的藥物。
C: 吃這個藥物會上癮嗎?
Dr: 你擔心的是、、、、
C: 人家常常說不要吃藥,因為吃了抗憂鬱的藥物,或是安眠藥,會上癮,變成不吃不行!
Dr: 你現在的狀況是不吃不行沒錯,這也是你努力了一段時間沒辦法,過來求診的原因。藥物先協助你達到平衡,恢復自我調適的能力,之後就看是否可以自我調適,才知道是否可以減少藥物。
Dr: 酒會不會讓人上癮?
C: 、、、、、(思考中)
Dr: 上癮的是酒本身,還是人?
C: 是人!
Dr: 這就是了!不良的飲酒習慣,會造成上癮。同樣的,藥物的部份,如果你是不良的服藥習慣,例如:睡不著就多吃一顆,心情不好就多吃一顆,這樣就會造成上癮;如果你是完全按照醫師指示服用,就不會有上癮的問題!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基本上,在大眾流傳、網路流傳關於使用精神科/身心科的藥物的評論,很多都是扭曲的。
任何藥物,如果不是在醫師指示服用,都是不適當的;如果是在醫師指示之下服用,而非自己增加,稱不上上癮。

有一定比例的憂鬱症患者,需要長期服用抗憂鬱藥物,這時候並非用上癮的觀點來看。就好像高血壓的患者,已經無法藉由其他方式來將低血壓,而需服用高血壓的藥物;一些憂鬱症個案,其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,需要抗憂鬱的藥物來協助,而需要長期服用,這是屬於醫療的需要。

2025年3月26日

114/4/3(四)~4/5(六)清明連假診所休診,3/31~4/2陳炯旭、李冠儀分別請假,代診公告

114/4/3(四)~4/5(六)清明連假
診所休診

請假代診公告:
3/31(一)上午陳炯旭請假、黃立偉代診
4/1(二)夜診陳炯旭請假
4/2(三)下午陳炯旭請假、黃立偉代診
4/2(三)下午李冠儀請假、歐瑋萱代診
造成不便,敬請見諒

2025年3月16日

診間問答:第4集 我可以補眠嗎?

失眠是門診蠻常碰到的主訴
排除了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失眠,例如:焦慮、憂鬱、最近重大事件、、、、等,部分個案只有失眠這個問題。

C: 醫師我可以補眠嗎?
Dr: 你會這樣問,應該有嘗試過,結果如何?
C: 結果也是睡不好!
Dr: 這就是了!長期失眠的話,隔天不要補眠,重點是養成固定的習慣,幾點上床,幾點起床,不要因為假日,就想說睡久一點,或是隔天補眠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前一天不好睡,隔天補眠,只會有兩個結果:一個是睡著,一個是睡不著!
1. 假設補眠睡著了,那當天晚上一定不好睡!因為白天已經睡太多了,晚上就不容易有睡意!
2. 假設補眠還是睡不著,那麼心理就會更慌了!「完蛋了,我前一天沒睡好,結果補眠也睡不著,這是怎麼了?我今天晚上會不會還是睡不著!」

睡眠,是一個習慣,在固定的時候睡,固定的時候起床。
如果沒有辦法這樣做,可以靠其他非藥物的方式,以及藥物的協助。
非藥物的方式,最常見的就是腹式呼吸,可以在google上搜尋,或是點選連結
藥物的目的,是讓你可以重新養成這樣的習慣,當習慣養成後,就可以在與醫師討論之下,逐步減少藥物。

2025年3月10日

診間問答:第3集 我沒有憂鬱症為何要吃抗憂鬱藥?

通常在開立藥物之後,都會說明有幾種藥物,以及每個藥物的作用。不過,有時候個案在拿到藥物之後,還是會產生一些疑問,或是偶而時間比較趕,比較沒有說明得那麼清楚,個案拿到藥物之後還是會進來問。

對談內容如下:(C代表個案,Dr代表醫師)
C: 醫生我沒有憂鬱症,需要吃抗憂鬱藥物嗎?
Dr: 你是屬於焦慮症啊。
C: 那為何要吃抗憂鬱藥物?
Dr: 同時有開給你幾種藥物,其中抗焦慮藥物,比較屬於『治標』的,你會覺得有吃有效,沒吃沒效,而一天一顆的這種藥物(就是個案所說的抗憂鬱藥),是屬於『治本』的,你可能剛吃不會覺得有差別,慢慢的你就變得比較不容易焦慮了。
C: 那我可不可以沒有焦慮的時候就不要吃?
Dr: 建議你一開始都是要服用,等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會先慢慢的調整『治標』的那種藥物,而『治本』的那個藥物,就要維持比較久的時間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在學理上,目前很多抗憂鬱藥屬於SSRI(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)或是SNRI(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)。目前針對焦慮症的治療,這類的藥物目前是屬於第一線治療焦慮症的首選藥物,像是在美國,比較不希望開立一般的抗焦慮藥物(通常是俗稱的鎮靜劑,成份是Benzodiazepine),而希望以SSRI或是SNRI為主。

比較起來,一般的抗焦慮藥物,屬於有吃有效、沒吃沒效的藥物,部分個案可能在更焦慮的時候,自行增加藥物的劑量,因此就會變成越吃越多的情形。
而像是SSRI或是SNRI,一開始吃不會有立即的效果,但是經過一至二週,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慢慢改變,療效才會出來。所以,也是屬於抗焦慮藥的一種。只是一開始的時候,這類的藥物是用於治療憂鬱症的,才會變成歸類到抗憂鬱藥。

平時一開始我會兩者都開立,一方面鎮靜類的抗焦慮藥物,達到馬上的效果,另一方面強調服用SSRI或是SNRI長期的效果;到了相當的時間之後,再慢慢調降鎮靜類的抗焦慮藥物,維持SSRI或是SNRI的使用。

PS: 鎮靜類抗焦慮藥物,吃了不見得就會昏昏的,因為有不同效力的藥物;可以針對個別的藥物特性,開給不同焦慮程度的個案,而可以達到不會昏睡,也不會四肢無力的『鎮靜劑』。───所以,別被它的名字給誤導了!